【导语】:鼓浪屿种德宫是因什么而建造的?为什么建造鼓浪屿种德宫?厦门本地宝为您带来鼓浪屿种德宫的相关信息。
鼓浪屿原是一个荒芜小岛,传说宋末元初,与鼓岛一水之隔的嵩屿、东屿、贞奄、坂上一带姓李的渔民,因在海上捕渔,为避狂风骤雨,遂在鼓岛西北部的一条小河流(现俗称旧庵河)两畔及现称康泰垵一带修建房屋定居,称为李厝澳,成为鼓浪屿最早的居民点。明永乐(1403—1424)年间,该地流行鼠疫,李姓为逃避鼠疫迁回嵩屿一带。旋有角尾锦宅黄姓迁入李厝澳,从事农业开发。并改称住地为内厝澳。①又据谱牒记载.元末明初,有李姓人到鼓浪屿聚居。明成化(1465—1487)年间,角尾锦宅黄姓家族陆续到鼓浪屿居住,而且规模较大。②鼓岛早期的居民,受到隔海嵩屿、东屿、青礁、白礁一带居民崇拜“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的影响。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一旦患病,往往祈求神明保佑。而同安白礁慈济宫(今属龙海角尾镇)祀奉的大道公,正是一位医神。于是鼓岛居民就到白礁去请捧大道公神像,建造种德宫,以便居民祈求膜拜。
种德宫最初座落于鼓浪屿西部鸡母山向北延伸支脉西麓坡地濒临小河处,背山面海,信众称为大道公庵。以后庵未知何故停止祀奉大道公活动,故称其庵为旧庵;称庵前之河为旧庵河。据传说大道公神像被请进种德宫祀奉的年代,大约是在明成化(1455—1487)年间。志书虽无详细记载,但据1986年7月10日.厦门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鼓浪屿鸡山路旧庵河俗称“面包石”下出土的《明处士振山黄公墓志》,考证出墓主黄一鹄,字石佐,号振山,系世居鼓浪屿的小知识分子,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天启元年(1621),于天启二年(1622)葬于鼓浪屿种德宫附近。①据上述考证,可知最早的种德宫是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以前。据说当时请进大道公神像是从康泰垵的一条大石板登陆,故后来群众称该条大石板为“大道公桥”,该条大石板是鼓浪屿最早对外交通的码头,已于1980年被围垦埋没地下。另有一种传说,据说是居住鼓岛姓李的渔民,看到海面上漂来一尊大道公神像,便将它捞起来请捧回家中祀奉,后来信众日多,便在上述地址建造种德宫祀奉。该宫大约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后荒废,原因未详。该宫在未改建为鼓浪屿电器社之前,尚可见有石柱、石础件等。可推测它具有一定规模,面积约100多平方米。
》》》》》如需了解更多厦门种德宫的相关信息,请点击【厦门种德宫】 进行了解。